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經濟史期中報告IV 王信偉

江南為明清時期中國重要的工業中心,而紡織業又為輕工業的最大宗,若從總產值和從業人數來看,可以說是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產業。如同歐洲,紡織為最普及的工業,大部分也都在農民家庭中出現,但隨著明清以來的發展,較精緻的絲織產品受到富貴人家的喜愛,這些農家生產的紡織品進入商品市場的數量越來越大,已由自給自足轉為市場經濟化,紡織家庭所生產的糧食已不夠自足,需進入市場購買交換,但整體來說,紡織品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比例多出外銷許多。在產業分工當中,又分為農工分離與工序分離,也就是說原本的家庭手工副業漸漸與農業分離,而較複雜的絲織產品的工作程序,也各自分離為獨立而專業的部門。而絲織業又比綿紡織業更早專業化,且向城市集中,而紡紗的工作由於所需的技術與體力較低,多有農家老幼來從事,蘇州也在清朝成為全國最大的棉布加工與販售中心。而英國在18世紀,已經幾乎沒有農奴,佃農們為了在市場賺取更多利益而生產,此時雖然還沒有大工廠,但許多新的紡織技術,配合放工制度,也共同促進了後來的工業革命。

提到工人就不免想到工會問題,中世紀英國家庭中的年輕人,若無法獲得農地或求得職位,便不敢結婚,使得當時普遍晚婚,人口成長也較慢。18世紀左右工業逐漸發展,英國人口開始成長,雖獲得了大量勞力,也帶來了糧食與物資消費的負擔,英國各地方上的友誼社與俱樂部此時便會幫助生活發生困難的團員們,形成類似工會前身的團體,這些團體會照顧會員們,要求雇主必須雇用該會成員,給予有困難的會員資助等等。到後來由聯誼性轉而團結工人們,以對抗雇主對其工資或工作環境的侵害,爭取自身利益。而中國類似的組織則有各工人們組成的行幫,無論是行幫或是商人們組成的商幫,都有其行會,行會的作用便是與官府打交道,並藉由限制工匠與學徒的人數,來維持其技術的壟斷,也會以罷工方式來要求薪資的調整,但行會也會約束自身會員,確保其成品品質,懲處違規者,行會雖與英國的工會有不同的發展過程,但有相似的功能,來確保商品市場的運作及保護工人們的權益。

商幫為一種地緣性強烈的組織,例如名的晉商跟徽商,為同地區的商人們出外經商,彼此扶持,組成了超業緣的團體,在他人眼中就成了所謂的一個幫,商幫在各地興建會館,作為同業同鄉間聯絡的場所,當中更不乏重視信義與儒道的商人們,出資修建孔廟與關帝廟等,而同業間也可以維護自身利益,成為與行會部份性質重疊的獨特組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