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經濟史期末報告-Bittersweet

BITTERSWEET
經史期末報告

經三甲 蕭孟妮
經三甲 王信偉
經三甲 張儀臻

咖啡樹究竟在什麼時候、被誰發現已經不可考,但最著名的傳說是西元5、6世紀左右,有個衣索比亞的牧羊童卡狄(Kaldi)發現自己的羊吃了紅色的果實之後,開始興奮地跳起舞來,他自己也試吃了之後,也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從此紅果實的效用威名遠播,成為衣索比亞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一開始的咖啡果實是嚼碎食用,後來將樹葉果實和水一起煮,成為清淡的飲料。
之後咖啡傳入隔著紅海的葉門,可能跟衣索匹亞在6世紀曾統治葉門有關,為了滿足駐葉門的官兵需要而栽種咖啡樹,從此阿拉伯人愛上這種提神飲料,被稱為qahwa,今天咖啡的音源自於此。咖啡最初功用是使回教信徒午夜祈禱時不會打瞌睡,沒多久就擺脫宗教跟醫藥的範疇,成為民眾享樂的飲料,市民湧向咖啡館。15世紀結束前咖啡已由回教朝聖者傳播到波斯、埃及、土耳其、北非等可蘭經的世界,成為最賺錢的商品。但咖啡也不是一帆風順地傳播,16世紀阿拉伯世界就曾下令關閉咖啡館甚至處死喝咖啡的人,原因是咖啡館是不正當行業跟反動言論的源頭,然而禁令擋不住潮流,很多人還是拼死喝咖啡,除了咖啡令人上癮,更重要的是咖啡使人思緒敏銳,咖啡館也成為交流的場所,咖啡成為16世紀土耳其人生活必需品。
1536年土耳其鄂圖曼人攻佔葉門,開始了壟斷咖啡的時期,只輸出炒過或煮過的熟豆,這些由葉門摩卡港出口到歐洲的咖啡因而得名。後來1616年荷蘭人走私咖啡樹到阿姆斯特丹,又移植到印尼爪哇一帶,產量大增足以左右市場價格,從此爪哇咖啡跟摩卡咖啡分庭抗禮。而歐洲人也瘋狂愛上咖啡,甚至當許多神父們要求教宗下令禁喝回教徒的飲料時,叫黃嚐了一口說「哇塞,為何撒旦的飲料如此美味,讓我們賜咖啡一個聖名,讓它成為基督教的飲料」咖啡逐漸世俗化,隨著義大利、法國、維也納、德國、英國、美國逐漸延燒,情形如同阿拉伯世界一樣,咖啡成為大眾飲料,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福爾泰、盧梭、富蘭克林、貝多芬等都成為咖啡癮君子,咖啡館甚至催化了法國大革命。雖然英國因為咖啡館不許女子進入造成英國婦女反彈、英王擔心泡咖啡館的人批評時政等種種因素改為迷戀茶飲料,但也因此當英王打算提高茶葉稅時,殖民美國的英國人轉向荷蘭走私茶葉,英國憤而向波士頓、紐約傾銷茶葉,波士頓人因此暴動將英國茶業倒入港內,被稱為茶黨暴動,並促使美國脫離英國,此後美國人以拒喝茶葉改喝咖啡展現愛國情操,且跟茶葉相比,美國更靠近咖啡產地,低價格使美國人胃口大增,即使全球咖啡供應量逐年增加,但美國似乎再多咖啡也喝的完,19世紀末全球近半的咖啡都喝進美國人的肚子裡。近年來隨著亞洲國家向西方取經,連鎖咖啡館在台灣也一家家開張,如今已打入民眾的生活,連速食店跟便利商店都賣起咖啡,咖啡成為僅在石油之下的第二大貿易商品,更可以像黃金一樣被當成期貨買賣,更曾經被當成國際談判的籌碼,巴西以咖啡價格低廉將促使咖啡農轉為種植海洛因等較有利可圖的違禁作物,將不利於反毒工作為理由,要求美國以較高的價錢購買巴西生產過量的咖啡豆,這一顆由人類搖籃衣索匹亞來的小小豆子,在這一千多年間給予這個世界大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還將持續下去,這也是我們這組為什麼對咖啡有興趣,拿他當報告主題的原因。


咖啡一開始是由宗教醫藥的用途轉為提神飲料,而其實各地都有自己的精神刺激性植物所提煉的產品,照理說咖啡的替代性應該是很大的,但它卻越來越風行,甚至在禁止飲用的情形下仍然有許多人想盡辦法要喝咖啡,似乎咖啡的替代彈性是相當小的。但是咖啡供給自從脫離土耳其人壟斷的時期後,由荷蘭人開始大量種植,咖啡轉賣的高利潤,吸引了法、德等國加入生產,後來又引進了拉丁美洲、越南等地,咖啡產量大增,但是這個世界的咖啡杯似乎永遠填不滿,在供給量和需求量的賽跑當中,雖然咖啡豆也會在咖啡產國沒有節制的鼓勵栽種下,在某幾年產量過剩,但需求量經常保持領先,接下來我想談一下需求量之所以大增的原因
首先是飲用階層的下降,像茶、咖啡、糖、巧克力等物品剛開始都被當作奢侈品與藥品,是貴族或身分地位較高者在享用的,慢慢的階層較低的人民會模仿階層較高者的行為,並使用跟高身分者相同的嗜好品,藉此來取得讓他人覺得自己較為高尚的感覺。咖啡也是如此,而且開始大量生產後,取得的價格不再那麼昂貴,使用階層也由律師、醫生等較高知識份子更加普及到廚師、女僕等種種職業
其次是利潤推動的需求,歐洲剛開始風行咖啡的時候,從摩卡轉賣到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價差甚至有2倍的價差,看上了咖啡的豐厚利益,歐洲各國逐漸加入,並有計畫地在殖民地生產,咖啡成為國際間的經濟作物,而當這些殖民地脫離殖民統治之後,他們嘗到了原本被殖民者剝奪的咖啡利益,咖啡成為支持國內經濟、有能力促進國家發展的動力來源,這些產國更有意願去種植咖啡,隋著咖啡供給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取得,需求量也跟隨著咖啡普及程度的腳步越來越大。
接著是口味跟副作用,跟其他精神刺激藥物相比,咖啡因雖然可能有心悸、顫抖等症狀,但跟其他甚至可能造成幻覺或攻擊傾向的刺激物相比,副作用低很多,以都能造成興奮的情緒來說,在咖啡館高談闊論應該比在很多人喝到醉醺醺的酒館高談闊論安全很多。且咖啡和其他刺激性藥物一樣有耐受性,讓人上癮,使用量會越來越大。同時咖啡的口味較容易被接受,或者說被殖民者給接受了,因此咖啡被殖民者給帶到其他地方去,增加了他的能見度,檳榔在台灣有很多人吃,但似乎沒有走出本土國,事實上在倫敦的孟加拉社區也有很多人嚼檳榔,也許將來檳榔有機會走向國際舞台,不無可能。
其他的因素就很多,例如文化象徵或是國際情勢,以剛剛提過的美國為例,茶葉在1770年代是英國課稅跟暴政的象徵,咖啡變成了愛國飲料,甚至國會推廣,美國士兵也曾以酗咖啡來炫耀自己比其他人更厲害,在西部的牛仔們也愛喝又濃又燙的黑咖啡,但政治抗爭的時期並沒有太長,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美國因為地理位置,鄰近加勒比海跟拉丁美洲的咖啡出產地,而這些產地又大量輸出由奴隸或農工種植的咖啡,另外咖啡關稅又低,有時咖啡根本不課關稅,到了20世紀美國各地咖啡價格依然低廉,簡餐附贈咖啡當作餐後飲料,許多展覽會或活動,甚至供應免費的咖啡,1970年代美國人平均花半分鐘勞力就可以賺到一杯現煮的咖啡,比喝咖啡的時間還短。
可以說如果一種精神性刺激藥物可以廣泛的取得,價格又低廉,配合促銷,就會受到民眾的喜愛,同時民眾如果依賴上這個藥物,那他的風行程度就更可怕了。

咖啡出口國
全球
目前全球咖啡年產超過一億袋(每袋60公斤),咖啡產品消費額更高達八百億美元,除了巴西哥倫比亞印尼之外,非洲、阿拉伯,約佔2成,其餘1成分布於亞洲各國。全球有六十多個國家出產咖啡,種樹農夫、採豆工人等靠咖啡養活家庭約二千萬人,咖啡豆是全球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商品
巴西
巴西係世界最大咖啡產國,19世紀20年代以後,巴西的咖啡取代了蔗糖和黃金,成為巴西經濟的“王牌產品”。二次大戰以後,巴西農業逐漸不再依賴少數單一作物,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農業
巴西咖啡豆年產量超過3000萬袋(每袋60公斤),咖啡專家對他們的豆評價不高,被認為是過於單調,苦、酸及香味不夠的咖啡豆,不被列入精品咖啡產地的名單中。
120幾年來,因為巴西嘗試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加產量,卻進而影響了品質,巴西豆每磅平均價比哥倫比亞低了兩成,雖然薄利多銷但仍然是有利可圖。1998年越南豆低價傾銷,巴西政府在壓力下,決定提升品質,進軍歐美高檔市場,以拉高售價增加農民收入。
哥倫比亞
長期以來,哥倫比亞受到西班牙殖民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掠奪,經濟以農業為主,發展較畸型,經濟水平低落。咖啡是國家的傳統產品和經濟支柱。哥倫比亞美年咖啡產量約為1200萬袋,是世界上優質咖啡最大的生產國。國家極度寶錄咖啡甚是所以進入該國的車輛都需消毒,以免帶來疾病損害了咖啡樹。
由於哥倫比亞擁有氣候溫和及空氣潮濕等的優越地理與氣候條件,才能使得哥倫比亞的咖啡獲得如此的好評。又哥倫比亞與巴西不同不必擔心霜害的問題,使其咖啡可以全年都是收穫的季節,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咖啡出產。
印尼
咖啡為印尼第二大出口產品。印尼居於赤道兩側,屬於熱帶雨林型氣候,且地質是肥沃的火山灰層,加上高溫潮濕雨量充沛,使得咖啡豆產量豐富,其出口量高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巴西及哥倫比亞。
印尼之咖啡每年產量約40至50萬噸,出口量平均每年約達35萬噸、出口金額約五億美金,是印尼重要外匯收入之一。1997年前有一段長時間乾旱使得產量減少,自1998年開始拜充沛雨量及良好之氣候使得咖啡農大量的生產咖啡,再加上印尼盾的貶值,印尼咖啡得以大量外銷。
自1999年起咖啡之外銷金額並未隨著出口量增加而增多,其主要原因為世界咖啡之產量過剩,為此咖啡出口國家協會ACEC(Association of Coffee Exporting Countries) 於2000年底達成協議,各會員國須保留該國咖啡之總產量20%不得輸出,以抬高咖啡之價格,但是越南不顧該協議大量傾銷其咖啡,其咖啡出口量甚至超越印尼成為世界第三。

宏都拉斯 瓜地馬拉
中美洲各國因為政府積極的輔導所以咖啡產量成長相當快速,尤以瓜地馬拉及宏都拉斯咖啡出口成長最為快速。瓜國咖啡出口量約490萬袋,宏都拉斯為420萬袋,兩國合計佔了中美洲咖啡出口量的七成之多。
表1 中美洲五國咖啡出口總值統計表

2005/2006年產期 2006/2007年產期
出口值(千美元) 百分比(%) 出口量(千美元) 百分比(%)
瓜地馬拉 413,977 28.94 557,152 34.05
宏都拉斯 402,163 28.12 469,923 28.72
哥斯大黎加 221,803 15.51 247,060 15.10
尼加拉瓜 197,699 13.82 177,628 10.86
薩爾瓦多 185,295 12.95 169,434 10.35
巴拿馬 9,438 0.66 15,172 0.93
總計 1,430,375 100.00 1,636,369 100.00
資料來源:宏國咖啡促進局
咖啡進口國

.已發展國家為主:咖啡只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種植,不過咖啡消耗大國卻是所謂的「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德國、日本及法國更是全球最大的咖啡入口國,它們總共入口了全球約一半的咖啡。美國現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進口國及消費國,其中超過六成是從巴西及哥倫比亞進口。除美國之外,歐洲各國成為咖啡的第二大買家。

.需求開始低於供給:已發展國家對咖啡的需求呆滯。以美國為例,在1970年,每個美國人平均消耗36加侖的咖啡,到了2000年,卻只消耗17加侖的咖啡(估計數字)(美國政府農業部/Davenport&Company)。跨國咖啡商遂紛紛開拓新市場,如東歐及中國等。


各國咖啡文化

美國

美國在建國初期時,咖啡屋就已相當普遍,該地區的咖啡消耗量甚至很快就超過咖啡主要生產國產量的總合,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進口國。美國人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離不開咖啡。如此喝掉了世界咖啡生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國家。

法國

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像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臺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義大利

義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強勁又充滿熱情!義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一般義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幾乎從早喝到晚,街上到處可見叫做BAR的咖啡小店。

土耳其

要說咖啡,不能不提中東(土耳其)咖啡,是因為無論從回教或是基督教立場說咖啡起源,它的故鄉都是在遙遠神秘的中東山上。經過十三到十五世紀,長達三百年的回教宗教界禁止角色,咖啡在十六世紀正式傳入土耳其,開始商業化,並且迅速傳至歐洲大陸。這種盛行於希臘、東歐、中東、北非等地的咖啡飲用法,一般人慣稱土耳其咖啡或阿拉伯咖啡。

維也納

咖啡是維也納人津津樂道、頗為自豪的一種東西。維也納人甚至把它和音樂、華爾滋相提並論,稱為"維也納三寶"。喝咖啡在維也納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咖啡館裡多麼擁擠,客人想待多久就可以待多久,這是維也納咖啡館百年不變的傳統。維也納人喜歡甜食,他們多喜歡在點上一杯咖啡的同時,再添一塊精緻的甜點。

日本

最初咖啡傳到日本是元祿年間的長崎出島。而人們正式接受是從明治時代開始。真正的普及是從明治中期開始。在大正時代咖啡的愛好者確實增加很多,進入昭和時代更受大眾的喜愛,第二次世界大戰卻因咖啡乃"敵國飲料"而停止輸入。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咖啡一時銷聲匿跡。目前日本咖啡市場的情況競爭相當激烈。包括沏茶店與家庭普通咖啡與即溶咖啡,家庭咖啡與辦公室咖啡,各種罐裝咖啡,加上好客咖啡,美味咖啡等。特別是進入平成時代更加道地的咖啡需求也隨之增加了。

香港

在香港,新興咖啡店如雨後春筍。飲咖啡,已成為不少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1997年,香港人共飲用了245萬公升的包裝咖啡,相當於港幣4,410萬元。乃至2001年,香港咖啡的消耗量增加至315萬公升,相當於港幣5,760萬元。在這五年間,包裝咖啡消耗量上升了28%,花費的金額亦上升了30%。





Bitter part 被壓榨的小農

全球咖啡豆的價格波動,但為什麼咖啡的零售價格沒有波動?星巴克及罐裝咖啡也沒有跟著波動?

咖啡利潤分布
咖啡豆從被摘下來,到成為消費者手上的香濃咖啡,期間可以轉手150 次,它的利潤是如何分布的呢?
項目 佔零售價比例
咖啡農把咖啡漿果賣予採購商 0.50%
出口商買入咖啡生豆 (以烏干達一般品質計) 0.90%
咖啡生豆出口價 1.70%
咖啡生豆入口價 1.90%
咖啡焙炒工場買入價 (已調整重量損失) 6%
英國即溶咖啡零售價 100%


咖啡農只能分得0.5%,即使是國內採購商、加工商及出口商,也只能分到零售價的1至2%。大部分的利潤都跑到焙炒商、零售商的口袋裡。

咖啡價格的制定 期貨市場的運作
咖啡主要交易方式有三種:
1. ON-SPOT( 倉庫現貨 )
主要指的是咖啡已有現貨,並放至於倉庫中可以隨時出貨。
2. Shipment ( 出口現貨 )
主要指的是咖啡將要由咖啡生產國在特定的時間內出貨。
3. Future Market ( 期貨市場 )
主要指的是尚未收成或處理時咖啡,以期貨的方式先行訂購。在採收及處理後,再由咖啡生產國出貨。

咖啡的價格,早在它還未種出時,就在紐約、倫敦的咖啡交易所裡被釐定了。咖啡的交易所是一個期貨市場,買賣的是咖啡的合約。C-Market 指的是咖啡每磅的期貨市場價。C-Market的定義為一個具有買方及賣方約束力的合約。賣方在採收及處理後的一個特定時間,由咖啡生產國出口 37,500 磅 (250 袋 ) 咖啡給買家,並同意買家以市場公定的期貨價格收購咖啡。
訂定買賣合約時,交易者只需要支付合約總值的一小部分。在合約履行之前,咖啡合約可以被不斷的買賣。在買賣當中,咖啡的價格就被決定了。

咖啡價格會以 C-Market 期貨價為一個基準,再依照咖啡的產地及品質而作調整。咖啡的出貨時間通常在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及十二月。

商人預測未來咖啡豆的價格走勢,然後作出咖啡豆的訂價和交易。
如此一來,掌握市場資訊,例如交易情況、未來天氣預測,便會成為期貨市場的贏家,相反,缺乏資訊的自然就成了輸家。

小農的角色
1. 小農對全球咖啡市場並不認識,也很難接觸到不論是咖啡的最新價格,還是種植咖啡的最新科技。
2. 咖啡不能存放過久的特質也使得農民急於把手上的咖啡賣出。有些農民為了支付債務和生活支出,就算買家的出價低於成本,小農仍然急於把咖啡豆買出,使買家完全控制了咖啡的定價。

跨國咖啡企業的角色營運情況
在咖啡市場中,焙炒商多為跨國運作。雀巢和卡夫,莎莉SaraLee、寶潔P&G,以及德國的某家焙炒商,五大咖啡焙炒商總共購入了全球約一半的咖啡豆,並控制了咖啡市場的三分之二。
它們的市場佔有率極高,掌握了豐富的市場資訊,它們的一舉一動對市場來說,可謂影響相當重大。舉例:1997年,跨國公司如雀巢等開始從越南採購咖啡,迫使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傳統供應者不得不降低價格。結果,在咖啡價格急跌下,跨國公司不但不會虧本,更能獲取盈利。
為甚麼小農不改種其他作物?
• 咖啡樹要種植五至六年才有咖啡收成。對於資金有限的小農來說,如要改種另一種農作物,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還要冒市場風險,更要放棄已栽種的咖啡樹。這些投資、風險與損失是大多數小農都沒有能力承受的。
• 農產品價格很難維持不變,小農很難找到一種能夠獲利,又適合當地天氣的農作物去栽種。
• 工業國家對不少農產品都設有關稅和遞增關稅,轉種其他種的產品出口變的困難重重。
有些發展中國家劃出更多土地讓農民種植咖啡,小農亦種植多一點咖啡以作彌補,結果導致咖啡豆的產量又再上升,售價下降更多,掉進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形成高負債貧窮國家
1996年開始,世界銀行推出一項協助高負債貧窮國家的措施,所謂高負債貧窮國家即外債高達國家出口淨值的一倍半。根據這個定義,全球有42個國家被界定為高負債貧窮國家。不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高負債貧窮國家都極依賴出口咖啡,賺取外匯。
咖啡出口國的外債:
國家 負債程度(註) 外債總額
(億港元) 外債對國民總收入的比率 外債對國家
出口比率 還款額對國民
總收入的比率 還款額國家
出口比率
巴西 嚴重 18,512.50 39% 323% 11% 90.70%
越南 低度 994.30 36% 64% 4.20% 7.50%
哥倫比亞 中等 2,651.40 42% 185% 6.60% 28.60%
印尼 嚴重 11,032.00 95% 182% 13.20% 25.30%

註:負債程度按世界銀行定義分為三級,第一級為嚴重,指負債對國民總收入超過80%或對出口超過220%;第二級為中等,指負債對國民總收入超過48%或對出口超過132%;第三級為低度,指負債程度低於中等負債水平。
解決辦法 甚麼是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 在交易過程中,讓農民得到合理和穩定的回報,足以支付種植成本和基本生活開支 。
• 提倡可持續的生產種植模式,讓環境受到保護,減少水土流失和災害等情況發生。
一些公平貿易方式
• 農民經營合作社,價格以支付生產成本及維持基本生活的價格為基礎。
• 農民與外國買家建立直接聯繫,更有力地影響商品價格。
• 買家預先支付一筆款項,並簽訂一份較長期的購買合約,以保障咖啡農。
• 利用不損環境的種植方法,確保土地的土質得以維持。
• 以部分利潤回饋社會,例如興建學校、安全飲用水設施等。
公平貿易的限制
• 價格難有下調空間:公平貿易以高於國際市價的價格收購咖啡,零售價格缺乏下調空間,難以透過低價招攬顧客。
• 市場覆蓋有限:主辦這類計劃的往往是非營利組織,計劃規模往往較小,較難在市面找到公平貿易產品 。
參考資料:
〈咖啡的故事〉Claudia Roden(台北 聯經,1998)
〈上癮五百年〉Courtwright,David T(台北 立緒文化,2001)
〈咖啡萬歲〉Mark Pendergrast(台北 聯經,2000)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
http://www.mihk.hk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經濟史期中報告IV 王信偉

江南為明清時期中國重要的工業中心,而紡織業又為輕工業的最大宗,若從總產值和從業人數來看,可以說是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產業。如同歐洲,紡織為最普及的工業,大部分也都在農民家庭中出現,但隨著明清以來的發展,較精緻的絲織產品受到富貴人家的喜愛,這些農家生產的紡織品進入商品市場的數量越來越大,已由自給自足轉為市場經濟化,紡織家庭所生產的糧食已不夠自足,需進入市場購買交換,但整體來說,紡織品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比例多出外銷許多。在產業分工當中,又分為農工分離與工序分離,也就是說原本的家庭手工副業漸漸與農業分離,而較複雜的絲織產品的工作程序,也各自分離為獨立而專業的部門。而絲織業又比綿紡織業更早專業化,且向城市集中,而紡紗的工作由於所需的技術與體力較低,多有農家老幼來從事,蘇州也在清朝成為全國最大的棉布加工與販售中心。而英國在18世紀,已經幾乎沒有農奴,佃農們為了在市場賺取更多利益而生產,此時雖然還沒有大工廠,但許多新的紡織技術,配合放工制度,也共同促進了後來的工業革命。

提到工人就不免想到工會問題,中世紀英國家庭中的年輕人,若無法獲得農地或求得職位,便不敢結婚,使得當時普遍晚婚,人口成長也較慢。18世紀左右工業逐漸發展,英國人口開始成長,雖獲得了大量勞力,也帶來了糧食與物資消費的負擔,英國各地方上的友誼社與俱樂部此時便會幫助生活發生困難的團員們,形成類似工會前身的團體,這些團體會照顧會員們,要求雇主必須雇用該會成員,給予有困難的會員資助等等。到後來由聯誼性轉而團結工人們,以對抗雇主對其工資或工作環境的侵害,爭取自身利益。而中國類似的組織則有各工人們組成的行幫,無論是行幫或是商人們組成的商幫,都有其行會,行會的作用便是與官府打交道,並藉由限制工匠與學徒的人數,來維持其技術的壟斷,也會以罷工方式來要求薪資的調整,但行會也會約束自身會員,確保其成品品質,懲處違規者,行會雖與英國的工會有不同的發展過程,但有相似的功能,來確保商品市場的運作及保護工人們的權益。

商幫為一種地緣性強烈的組織,例如名的晉商跟徽商,為同地區的商人們出外經商,彼此扶持,組成了超業緣的團體,在他人眼中就成了所謂的一個幫,商幫在各地興建會館,作為同業同鄉間聯絡的場所,當中更不乏重視信義與儒道的商人們,出資修建孔廟與關帝廟等,而同業間也可以維護自身利益,成為與行會部份性質重疊的獨特組織。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經濟史期中報告 第二題 張儀臻

第二題 經三甲 94208003 張儀臻

1)同意。若視文明發展是由漁獵、畜牧、農耕一直線的必然進程或許過度果斷,不能排除其有可能同時進行而並列存在。人類一開始可能採行的狩獵方式,基於人的本性及人類獨有的少數技術很容易即可達成目標。但事實上狩獵方式取得食物的代價極高,狩獵工具的製作及訓練幫忙狩獵的動物也極費工費時。漸漸的獵人發現有些動物有群居的特性,跟著群居動物的後頭狩獵牠們演逐漸變成畜牧的形式,狩獵與畜牧實質上很難區分。狩獵到畜牧的過程中利弊互見,當人類與動物群居在一起種種的傳染病極有可能散播,但同時畜牧為人類帶來可靠且來源穩定的食物來源。基於人口的漸增,穩定的食物來源相對十分的重要,也因此可以穩定生產食物的農業開始發展。以此推理一方面狩獵一方面畜牧農耕將成為人類生活方式的常態。而漁獵轉變為養殖漁業的過程較可能是因為人類的濫捕導致某種特定的漁獲量銳減而產生養殖漁業,一開始養殖漁業集中在沿海地帶,因沿海擁有人們易接近且接近大自然環境的不可替代的因素。且養殖漁業同樣有穩定的食物來源的特性,我認為養殖及畜牧皆有可能是因為社區部落的形成人口數量激增導致穩定的食物供給量相對而言十分的重要。但仍不能否認少數氣候環境地理環境惡劣的地區,此三種生產食物的方式不可同時並存。但假設氣候及地理條件皆良好的地區,基於穩定食物供給的理由,我相信游牧經濟中必定存在農業經濟的因素。

2)人類如何發現「火」推測應是十分的偶然,閃電或是森林大火等原因。但人類真正學會維持火苗或是學習如何使用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一開始火的發現使得人類學習生火進而維持火的不滅,而這樣的工作需要群策群力,使得「火」成為社群生活的第一步。火也具有另一項功能,使得人們圍在火旁,那就是火提供了光和溫暖保護著當時的人們免於蟲跟野獸的侵擾,更加印證了火成為凝聚社會的力量之一。而現代人們將火做最普遍的用途即為烹飪。雖然烹飪並不能證明為人們發現火之後才有之行為,但烹飪卻也為人類文明重要的革新之一。在烹飪被普遍使用之前,人們並沒有共同進食的動機,時常是在狩獵完的當下就食用獵物。而烹飪的行為普遍之後人們開始將社群及進食兩件事結合。狩獵、宰殺進而維護獵物的安全及烹調使得當時的人們有機會聚集,也有了分配食物有福同享的概念。久而久之成為社區聚落形成的雛形。而我認為火的經濟功能在於上述關於社群方面,「火」將人們聚集逐漸的成為社區部落的形式,人一旦被聚集種種的社會活動即將開始發展,例如:以物易物、公共財產等的觀念。此類的活動越趨活絡,社區逐漸擴大為都市,以物易物的行為擴大為市集,熱絡的經濟活動發展人類文明也跟著進步。雖與錢穆大師所認為的:「中國的歷史傳統,常能警惕地緊握著人生為主而經濟為副的低水準的經濟觀。」稍相牴觸,但我認為經濟仍為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主因。而火是屬於何種財貨,就「集體財」的定義而言不可排除火於集體財之外,火同時也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性,也無須付出任何代價就可取得,由此又可將火定義為「自由財」。

參考資料:
食物的歷史 第一章第三章
錢穆「如何研究經濟史」演講稿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經史期中報告第一題

1.古代,生產力較為落後的民族常能征服較先進的地區,(例: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印度,Viking/漢代匈奴、明末女真,勝仗較多)。
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生產力頗高──鐵器製造、使用普遍,灌溉發展,各地開鑿溝渠、水井和池塘。手工業也出現了棉紡織品。造船、建築、雕刻等也高度發展。現存刊刻詔令石柱,重達50噸,高15米以上。柱頭雕有精美動物形象,充份體現當時手工業的發達和人民的聰明才智。

*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勝出,試問其可能主要原因為何?

  以蒙古為例。中國人認為,他們的農業文明比遊牧文明要先進,而且遊牧民族是落後的;從來很少有人表示懷疑。其實遊牧民族開放式的“流動性”,比古代農業民族保守的“安土重遷”,有其進步性。遊牧文化植根於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之中,人們的視野棰其廣闊,加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產方式,春夏秋冬輾轉於不同的牧場與營地,因而多以流動、變化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所以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辯証的思維方式。遊牧民族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生活於艱苦的環境之中,使得他們具有充分的冒險精神和勇敢進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於遊牧經濟的脆弱性,以及對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與農業民族進行交易,有時甚至以戰爭的方式進行掠奪;所以說遊牧文化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遊牧文化。

  此解釋了何以在古代往往是生產力較為落後的民族勝出、征服較先進的地區,在此必須先定義何為"生產力較落後"及所謂的"較先進地區"。一般而言,遊牧民族因為資源或者土地的貧瘠,因此需要不斷的遷徙以找尋下一個暫居的地方,以生產力來說,當然是比較落後的。能夠定居農耕的地區則擁有較豐富的資源或者較肥沃的土壤,也能發展出較先進的文明,但在即戰力方面卻不像遊牧民族一樣驍勇善戰。在此先進及落後是以生產力強弱為判斷依據,而未將民族的戰鬥性或體能列入。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82509854


*為何近代反是生產力較為先進的民族獲得勝利?簡要說明之

  近代以來發生的許多革命性的大發現或改革,使較為先進的民族除了在生產力上的增加之外,也助長了新帝國主義的發展。新工業成為國家富強的基礎,而自由主義經濟過度發展成為掠奪他國資源、壟斷資源的帝國主義。

  在此帝國主義及民族國家興起的背景下,侵略行為已經從本來的野蠻民族求謀生轉變為更貪婪的目的,因為擁有最多殖民地者,便獲得最多資源而成為強國,形成帝國主義式的侵略,每個國家都希望成為世界主宰。而工業革命使採煤和冶鐵業大增,機器製造大為發達,19世紀下半葉,槍砲等武器及輪船的發展,也成為帝國主義興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和過去總是生產力較落後民族征服較先進地區不同,近代往往是生產力較為先進的國家像歐美工業強國紛紛向亞、非各洲爭奪市場和原料,形成殖民帝國主義,而非真的想將被征服地區納入自身國家之中。



參考資料:
高中歷史自修:活用歷史總複習大全          郭敬‧郭銓森/編著
高中歷史基準整理典範(中)-世界文化   吳榮秀‧羅秀花‧蘇美月/編著


──

"祇要人類存有情慾及利害之心,自古即為議壇爭辯不已的和平與戰爭,及正義與政策問題,將永遠需要新的思考。當一批野蠻民族在絕望與肌餓的驅使下,懇求在一個文明國家領土上安居時應否准許,至今尚需求教於歐洲最有經驗的政治家。"                 ──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



---
話說
被老師誇獎有點到重點真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心情都好到要飛起來了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轉錄 維京人

http://www.helzone.com/vbb/archive/index.php/index.php/t-15976.html

中世紀是個荒蠻的時代,不單指人文的凋敝,新興的國家各恃武力,爭搶著羅馬帝國昔日的版圖。凱爾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薩克遜人,紛紛建立起各自的國家。我們來看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民族維京。

  維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歐,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當時歐洲人更多將之稱為Northman,即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中,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他們遠航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但他們第一次在當地百姓面前出現,就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

  撇開考古學的成就不說,我們可以從維京人自己講述的故事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片斷。最早的故事、歷史、詩歌並沒有寫成文字,而是通過口頭的傳唱代代流傳。直到公元1100年左右,居住在冰島的維京人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字,記錄在獸皮上,或者木塊、獸骨和石頭上,這種文字由幾條簡單的曲線構成,稱為Rune,最早有26個字母,後來漸漸演變成16個。我們亦可以從同時代人的記載中找到維京人的點滴。但是一些受害者,比如修道院的僧侶,他們的描述就有欠客觀。

  政治

  維京人的社會體系包括三個階層︰

  Jarl︰王侯,多為大領主,世襲的貴族;

  Karl︰自由人,軍隊的主力,武士階層;

  Thralls︰則是最底層的奴隸。

  但這種劃分不絕對,一個自由人可以變成奴隸,如果他喪失了所有自己的份地;一個奴隸也能變成自由人,忠誠侍奉主人,就會得到贖身的機會。

  貴族與自由人定期開會,決定重大事件,解決爭端,他們稱這種會議為Thing。

  最早的時候,國王是最大的貴族,他做出幾乎所有的重大決定,以至于部族會議只負責一些地方事務。但在冰島,由于從來沒有國王,部族大會決定一切,全島的貴族與自由人都要參加,每年定期在某個地方召開,為期兩周。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書,Jean Aule所寫的洪荒孤女(The Earth's Children),那時驚異于這位阿姨怎麼能寫出這麼詳盡的史前風情(好書好書!強烈推薦!)。書中的部落每兩年會聚集到一個地方開大會,完成一系列的祭典、貿易、協商、競技,想來就是參考了北歐的傳統。

  維京人無條件的接收國王和大會的全部法令,這些法令為每個人所熟知。違背的人將被開除出部落,稱為Outlawed,這里不是綠林好漢的意思。這次被放逐者不能耕作任何土地,不能接受任何人的幫助,他們只能住在山洞中,過著躲藏、偷盜的生活。

生活

  維京人過著家族生活,父母子女祖孫姑佷生活在一個屋檐下頭。他們彼此忠誠,家族中的一員受了欺負,全家人就一起去部落大會要求公正。如果一名男子被殺,他的家族多半會要求得到金錢或是土地的賠償。如果部落大會認為他們確實有權力做出這樣的要求,凶手的家族爽快的付了賠款,那就萬事照舊;但如果死者的家族覺得裁決有欠公正,他們就會私下里殺死對方的一名成員,于是怨怨相報,沒完沒了的世仇可能成為古老家系的額外傳統。

  女性談婚論嫁由全家人決定,但她有權力從列出的清單中挑選一名。婚後她還保有以前的財產,並且在丈夫出遠門時負責照看家里的土地。離婚很簡單,夫婦倆發表一個聲明,當著公證人的面說清他們離異的原因。有些理由看來很可笑,比方說有丈夫抱怨他的妻子老是穿褲子而不是裙子。

  孩子們則與長輩住在一起,直到他們成年後,出去加入另一個家庭。在這之前,男孩子學習耕作、戰斗技巧和航海術,以及工具和武器制造;女子則學習紡線織布,制作黃油與奶酪。

  大多數維京人平時是職業農夫,他們住在鄉間。荒蠻之地沒有大城鎮的概念,只有少數幾個重要的港口如約克和博卡,更多的維京人與其家族一起生活在小農場上。根據記載或者挖掘到的遺址我們可以復員當年的房屋,發現所有的農場幾乎都是一個樣子。主建築是幢長方形的屋子,考究一點的,會額外增加一些獨立的小屋,充當牲口欄和手工作坊,農夫在作坊內自己制造工具和武器。

  在早期的長屋中,只有一到兩個房間,全體家庭成員就在一間屋子工作、生活。並且與飼養的牲口混居在一起。這樣的屋子一般有20米長, 6米寬。廁所同時也是浴室,北歐人喜歡洗蒸汽浴。正對著進門的地方,是一個火塘,全家做飯或者取暖都在這里。這間屋子同時也是儲藏室。每面牆上固定著木質的長椅,白天坐、晚上睡,底下還堆放著各式雜物。每戶人家有一到兩張高背椅,只有一家之主才有資格坐坐,或是來了什麼特別尊貴的客人。除了見過世面的國王以外,北歐海盜沒有床的概念。

  長屋中陰暗潮濕,沒有地板,踩的就是泥地。北方苦寒之地,樹木稀少,偏偏石頭都很少見,維京人壘牆用的是草磚,即將草和泥土的混合胚子稍加燒制,他們自己稱為Turf,在冬季這種磚很保暖。有些人家在磚牆內側用木板再做一道夾牆,中間要空開一段距離,以免木板受潮發爛。長屋通常有兩扇門,窗很少,實在要有也就是一個簡單的窟窿。可以自由開合的窗戶對于他們來說是多余的裝飾。全部的采光來自門,火爐上方為了排出炊煙的小孔。夜晚照明用蠟燭,但是用動物的油脂做的,在密不透風的房間里點起來,可想而知是什麼味道。

  婦女在屋里紡線織布,所有衣服都是家庭手制的,手巧的主婦會加上較多的裝飾。她們把羊毛或者亞麻紡成線,織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顏色,無外黃、黑、綠、褐、藍、紅等鮮艷的顏色,維京人喜愛這種醒目。最後將布剪裁成衣服。整個過程復雜漫長,所以每個人沒有幾件衣服,身上所穿的連續用上好幾年。其實日常維京人的衣服只要舒適就好,並不講究式樣,弗論什麼時尚,以至于數百年的時間中,他們的裝束一點沒有改變。

  大多數農場規模是很小的,依靠單獨的家庭經營。較大的農場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農夫可以雇用沒有土地的自由人,或購買奴隸。這種古老的耕作方式至今沒什麼變化︰春天播下種子,晚秋收獲。不能留過冬的牲口在秋天最肥壯的時候被宰殺,肉經過燻、臘、腌的方式被保存下來。農夫的另一種身份是海盜,劫掠與耕作相交替。海盜每年外出兩次,春播或秋收之後,妻子會頂替他在家中打點一切。冬季的氣候總是很惡劣,北歐人躲在屋里修補工具,縫制衣物,硝制獸皮,同時準備好明年出海的船只。

  當時家居的遺址和維京人的垃圾堆(還是保存很好^^),揭示了他們的飲食結構。維京人的主食以肉類和魚類為主,他們飼養豬、雞、鵝、鴨、牛、羊,得到肉、奶、蛋,偶爾還打獵捕魚。他們種植黑麥和大麥用來做面包,用甘藍和洋蔥作調味品,此外還有大蒜和水芹。他們用木杯或鏤空的牛角喝啤酒,牛奶以及一種用蜂蜜自制的酒。一天照例吃兩頓,早上8點左右是早餐,晚上8點左右是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用木制的鍋碗瓢盆做飯。維京人用刀和勺進餐,但沒有叉子。

文化

  維京人信仰很多神靈,有男有女,不同神靈照看著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他們時不時的在各處顯靈,讓適當的事情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發生。

  故老相傳,神靈都住在一個叫阿斯加德(Asgard)的地方, 相當于天堂所在吧。在地底的世界自然也有地獄,叫做尼夫海姆(Niflheim)。海盜們堅信,如果一個男人光榮戰死, 靈魂就能進入天國阿斯加德的神宮瓦爾哈拉(Valhalla),勇士的英靈在那里飲宴、歡歌、講述傳奇。 如果生為戰士而很黯淡的是死在床上,那就只配進地府。

  從這點出發,維京人相信人死不過是去另一個世界旅行,他們就在死者的墓穴中堆放很多的陪葬品,供其路上花用。有吃有穿,各式工具,諸般兵器。更有甚者,如果死的是國王或者了不起的大英雄,他們會將死者生前的戰船與之一起埋葬,即是很有名的"海盜的葬禮"。

  維京人認為,在動物中亦埋藏著神性,他們據此將動物分成善良的和邪惡的,相信幽靈的存在,地精(Goblin)和大地精(Troll)也來自維京人的神話。維京人相信,有人可以預知未來,他們將這些先知稱為真言者(Soothsayer),這些隱士居住在偏遠的鄉間,受著四方膜拜者的供養。

  北歐海盜喜歡听故事和詩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就用這種方式來紀錄歷史。每個部落中有人專門記錄這種故事,並編寫新的傳說。將這些冗長的故事用文字刻到骨頭上顯然需要很長的時間,維京人在漫長的冬季躲在屋子里講述父輩流傳下來的故事。

  職業的藝人或吟游詩人四處采風,參加每年三次的節日,也參加婚禮和宴會。這種場合總需要歌唱與舞蹈,講故事的人會得到某種形式的禮物,戒指或者項鏈。他們的故事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可能有點夸張,某人殺死了屋子那麼大的野豬;某主婦一天擠完了一千頭奶牛。維京人的邏輯是這樣的︰值得描述的功績不是已經做了什麼,而是能夠做些什麼。

  聆听維京人的歌唱需要極大的膽量和毅力,有個阿拉伯的旅行者去過丹麥後說︰“我從來沒听過這麼嚇人的吼叫,一群野狗的咆哮比得上他們的嗓音,但沒有他們的放蕩。”

  北歐人喜歡玩文字游戲,他們的沙加滿是比喻的復合詞,用來指代某種事物而不用直接提到名字。比方說,劍被稱為戰鬥調料,這樣的比方讓後世的考古學家迷惑了很久。他們還喜歡猜字謎,交換各種字謎是文化加流的重要部分,就像我們今天從BBS看到的各種笑話。

  戰鬥

  從孩提時代開始,維京人就喜愛種種競爭激烈的游戲,他們比試馬術、舉重、劃船、操帆和游泳,每年的部族大會同時也是北歐的奧林匹克。最熱衷的運動是摔跤,劃出一片空曠的場地,中央放置一塊尖頭的界石,比賽的雙方用力將對方推到石頭上去。

  此外他們還比試射箭、滑雪、溜冰。所有這些比賽,都是為了鍛煉出更加強壯的戰士。哪怕冬天躲在屋里玩的游戲也是如此,從阿拉伯流傳來的棋盤游戲,內容總是圍繞著攻守技巧。

  維京人是強悍的戰士,他們的人數較少,于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劃與出其不意的突襲。在戰斗中他們又表現的異乎尋常的狂熱,捍不畏死,于是人們談海盜色變。

  他們的突擊常分成兩節︰先在遠距離上投擲長矛,發射火箭;然後用劍和戰斧做近距離的了斷。

  在海上相遇時,海盜遵守古老的傳統,一聲不吭的將船系一起。在船頭搭上跳板,然後依次上場單挑,每個走上跳板的人都面臨這樣的命運︰或者將對方統統殺光,或者自己戰死,由後面的同伴替自己復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轉身跳進海里,沒有人會追殺逃兵,但放棄戰斗資格的人與死者無異,從此連家人都會忽視他的存在。

  因此排在船頭第一個上陣的,通常是最精銳的戰士,他們在戰斗中赤裸上身,發著粗野的吼聲,忘情的享受戰斗的酣暢。他們知道,腳下的跳板浸透著祖輩的鮮血,自己的後代也會落腳在同一個地方。憤怒使維京海盜顯得強大而駭人,這種戰士即被稱為Berserker,狂戰士。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種原始的戰鬥會激發出這麼驚人的人類本性,狂戰士的故事被代代相傳。

  戰鬥中生存下來的男人慷慨分享勝利,維京人的第一位國王名叫哈羅德(Harold),綽號細頭發,他統治的地域就是今天的挪威。一個夏天他出發去討伐打劫他領地的海盜,征戰時間過長,以至不得不在奧克尼(Orkneys,甦格蘭北部島嶼)過冬,順帶就佔領了甦格蘭、設得蘭和赫布里底群島。

  第二年開春大隊人馬要回挪威,這位國王就把新的領地交給羅根伐德伯爵統治,因為這位伯爵在遠征中失去了唯一的兒子。羅根伐德又把領地謙讓給齊格爾德伯爵,因為在戰斗中救了他一命。今天甦格蘭還有以齊格爾德命名的港灣。

  貿易

  維京人的農場出產幾乎全部日常生活用品,從工具到衣物,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擅長制造某種器具的人慢慢成了專門工匠。他們隨處開設店鋪,但鐵匠的鋪子總在鎮子的邊上,因為爐子有失火的危險。

  工匠生產的器具經過更多的裝飾,他們制造工具、武器和珠寶。維京的珠寶享譽至今,有很復雜的制作工藝,胸針通常是用白蠟為胚,白銀或青銅澆鑄,加以打磨制成,上面瓖嵌彩色的石子或者珠寶。琥珀和染色的小石子可以制成項鏈。黑玉和綠松石則制成骰子和籌碼,用來下棋。來往的貨郎沖州撞府,嗯應該是沖鄉撞縣的兜售這些做工精美的首飾。

  維京人與很多地區保持著貿易上的往來,考古學家從北歐的墓葬群中也找到了不少別的地區的產品與錢幣。不過他們更加喜歡白銀,商人隨身帶著天平,用銀塊充當砝碼。石刻與傳說記載了他們的旅行︰

  公元860年,沿著伏爾加河下溯的維京人來到了俄羅斯(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他們同當地的斯拉夫人作交易,從諾夫格羅德南下,沿河來到波爾加,用奴隸換取蜂蜜和毛皮;再順著伏爾加河進入里海,換乘駱駝,一直來到巴格達,交易絲綢和香料。

  另一條貿易路線是沿著第聶伯河到達基輔,進黑海,到達盛產葡萄酒、絲綢和伊斯坦布爾,出售精美的珠寶首飾。 旅行 維京人是很好的水手和船匠,相比較,別國的船去不了遠海,設計也很笨重。維京人的船分量輕,船身狹窄,吃水淺,可以在歐洲所有河流中航行。

  維京人在冬天建造或者修補他們的船只,通常在露天建造,偶爾會搭個工棚。船身和船槳用橡木制造,桅桿用松木,可以在大風中適度的彎曲,先用整條原木加工成龍骨,以保證強度。彎曲的頭尾單獨加工,然後用鐵釘固定到龍骨的兩端。接著在龍骨上架好橫梁,就完成了整條船的輪廓。沿著輪廓在船的兩側鋪上蒙板。這種整條的木板層層相楔,上面一層剛好覆蓋住下面一層的邊緣。最上層的蒙板開鑿了若干小孔,五米長的木槳從孔中伸出。最後鋪上地板,架上桅桿,在桅桿頂上裝上金屬制的風向標。櫓則安裝在船體後部的右側。船帆的兩側掛上麻繩編制的網,防止船帆在強風中被撕裂。這樣的船最常見,全長二十米左右。

  水手們隨身帶著一個小箱子,裝著衣物和武器。劃槳的時候就坐在上面,但他們很少劃槳,他們是操帆的好手。每艘船的首尾都有一個艙室存放食物,儲藏著黃油,奶酪,啤酒,淡水,肉食,隻果和干栗。此外還有各種炊具,帆具和上岸用的帳篷。

  他們穿著毛皮大衣,就在船上和衣而睡。船上還能生火做飯,用一個裝滿沙子的盒子做爐灶。在海上,他們用日月星辰做方向標。天氣差的時候也用指北針,一塊簡單磁化過的鐵片。

  在維京人漫長的旅途中,船是他們移動的家。桅桿可以放倒,蒙上船帆就是很好的帳篷,海盜們甚至像阿爾戈英雄一樣扛著座艦前進,從一條河到另一條河。因為水運更省力,可以運載更多的人和裝備。

  不能坐船的場合他們就騎馬,沿著古羅馬的驛道前進,或者他們在冬日出門,可以借助滑雪和溜冰。用鯨魚骨制作冰刀,綁在鹿皮鞋底上就成了冰鞋。雪橇可以運載病人和老弱,或者大量的裝備。不管怎樣說,他們討厭步行,因為既慢又要背負沉重的行李。

  為什麼維京人一直在旅行,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天性使然,更得到公認的看法就是,他們在尋找著可耕作的土壤。北歐有這麼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家之主死後,長子繼承家業,別的兒子成年後必須離開兄長,自己組建家庭。這樣隨著人口的增長,北歐原本不多的耕地更加不敷使用,于是維京人四海為家,尋找著好的地方開闢農場。
 海盜的足跡

  從公元780年開始,維京人越來越多的外出活動。他們需要更多的貿易市場,需要更多的掠奪場地。他們主要偷盜牲口和谷物,也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財寶。他們迅速出擊,得手後同樣迅速的離去。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將維京人視作蠻人,冷血的戰士。

  公元789年,一伙維京海盜洗劫了多賽特郡,從此英格蘭就受著不斷的騷擾。當地人與強盜英勇的戰鬥過,但更多的時候,他們繳納贖金,稱為 Danegeld(今天丹麥的賦稅不叫tax,就叫Danegeld),讓災星快快離去。但錢不是總可以解決問題的,海盜有好幾股,這個大王離去,另一個頭領翩翩登場。在防守薄弱的地區,維京海盜很是猖獗。

  當偉大的阿爾弗雷德(那時的國王不是皇帝,沒資格稱幾世幾世,只好在名字後面冠個Great)執政威賽克斯期間,他跟主要的維京部族達成協議,允許他們定居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地區,稱為Danelaw(今天丹麥的法律稱為Danelaw)。即便如此,脆弱的和平還是時時被打破,因為每一方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

  海盜的族群眾多,意味著劫掠永遠不會停止,哪怕是加涅特,挪威和丹麥的國王,征服了英格蘭之後,他的領地還是常常被瑞典的海盜騷擾。不勝其害之下,這位強大的君主也不得不繳納贖金。

  唯一的例外是在106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帶著諾曼底士兵踏上英格蘭,他的暴戾連海盜都望而生畏,于是當地的老百姓在外國人的皮鞭下反而度過了相對平靜的一年。

  甦格蘭離北歐更近,公元795年奧克尼群島被維京人佔領,然後是甦格蘭和愛爾蘭的海岸線為海盜所控制。他們在這里建立了與挪威的貿易路線,並且以此為落腳點,向更西部發展。

  甦格蘭是挪威人的天下,相安無事。愛爾蘭復雜很多,挪威人、丹麥人還有愛爾蘭海盜都不是好相與的角色,于是常常爆發大規模械斗。直到公元902年,挪威人才暫時離開愛爾蘭,之所以說暫時,是因為他們于公元917年就卷土重來,佔領了都柏林作為貿易港灣。

  1100年,都柏林才被諾曼人接管。但是眾所周知,諾曼人正是丹麥海盜在法蘭西留下的後裔。

  北海固然是滿目瘡痍,維京人越過直布羅陀,在地中海沿岸繼續肆虐。與強大的對手做生意,面對弱者就成了盜賊。

  這些不法之徒甚至打劫修道院,因為修道院中總有大量儲藏的食物與財寶,僧侶又不動手反抗。沿著歐洲海岸線前進的維京海盜成了整個歐洲的噩夢,只有西班牙和法國幸免遇難。

  公元844年,西班牙的阿拉伯軍隊在康多巴組織了一次成功的反登陸,伊比利亞半島從此風平浪靜,只有和氣的維京商人來交易葡萄酒和奴隸。

  法國國王"頭腦簡單的"查理先是老實交付了贖金,後來又學著英國人的做法,把最大的海盜頭子羅勒(Rollo)封作諾曼底的大公。須知,這位老兄是征服者威廉一世的曾曾曾祖父,他的後裔在1066年終于成為英格蘭的國王。

  挪威人離開家一直往西遠航,尋找新的家園。公元860年他們來到冰島,原先住在這里的僧侶在一片恐慌下紛紛出逃。公元920年他們來到格林蘭開始定居,但那里的氣候一年比一年寒冷,不能種植莊稼,終于1500年全部的維京人離開了這塊冰凍的島嶼。

  後人一直在尋找北歐人到過美洲大陸的證據,據稱1898年在美國出土的一塊北歐石刻,後來被證實為1958年的贗品。 1965年找到的維京航海圖,有詳盡的美洲海岸的輪廓,後來也被證明偽造。直到1969年丹麥的一個海盜墓中,終于找到了一枚石制的箭頭,後經測試證實確為美洲的產物,海盜們確實到過北美洲。

  隨著基督教在歐洲大陸的推廣,維京人在金錢或者刀劍下逐漸改變了信仰,宗教終于讓他們放棄了拳頭上討生活的做法,漂泊不定的海盜在各地定居下來。他們的遺族今天在哪里呢?除了北歐國家以外,我們來看看伊本‧費德拉(Ibn Fadla),一位阿拉伯的旅行家的記載︰

  “羅斯人居住在湖中的島嶼上,他們劫掠附近的斯拉夫人村落,將俘虜賣到伏爾加河的下游城鎮。”

  伏爾加河流域的原住民是斯拉夫人,部落之間多年不斷的爭斗之下,有人去北歐請來強有力的佣兵和領導人。于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瓦蘭吉亞人結束了紛爭, 大量涌進的維京移民被當地人稱為Rus,羅斯人。直到公元882年奧列格大公建立起羅斯國家, 將他們居住的國家稱為Rusland,即今天的Russia,俄羅斯。

有維京節 為何沒有倭寇節?

http://blog.udn.com/dk1858camry/802971

我不想破他的鎖右鍵,所以請自行有空去看看吧

轉錄 維京vikings

http://junior.cyhs.tp.edu.tw/junsoc/data/%E8%A3%9C%E5%85%85%E6%95%99%E6%9D%90/%E7%B6%AD%E4%BA%AC.htm

維京人(意指北方人)是震驚歐洲的蠻族,羅馬人所稱日耳曼人中最後一支。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故鄉散佈各地,維京人自海上龍船(因雕刻在船頭首船尾的龍頭得稱)突襲。他們燒殺擄掠,在任何嚴整的抵抗軍力組成之前就撤退,但卻漸漸變的膽大。最後他們佔領了歐洲的重要區域並定居下來。

  維京起初是異教徒,毫不遲疑的屠殺教士,洗劫教會財產。由於懼怕他們的殘忍兇暴,維京人常常被比作來自地獄的惡魔。同時,他們是傑出的工匠、水手、探險家和商人。

歷史:

維京(500年到1500年)

  位置 維京人的家鄉是挪威,瑞典和丹麥。維京人及其後裔控制了(至少暫時性的)大部份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許多領土,法國的諾曼地,英國,西西里島,南義大利,和部份的巴勒斯坦。他們在825年發現了冰島(愛爾蘭修道士已在島上),875年定居彼處。維京人在985年殖民格陵蘭島。有強烈的証據指出維京人抵達過新大陸,比哥倫布航海早五百年探索北美部分區域。

  興起 維京人在六、七世紀開始侵襲並在波羅的海東部沿岸定居下來。八世紀末,他們沿著現代俄羅斯的河流展開長程的侵襲行動,並沿路建新碉堡防衛。九世紀,他們統治了基輔,在907年以兩千艘船艦和八萬軍力攻擊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受拜占庭皇帝以非常豐厚的貿易條件收買。

  維京人於八世紀晚期首次侵襲西方。丹麥人攻擊並略奪了位於英格蘭島上東北海岸的林底斯法能修道院,而開侵襲之風。對英格蘭島,法國,和德國的侵襲規模和頻率增高到變成侵略的程度。為了日後的侵襲行動,維京人建立了殖民地。法國西北方的維京殖民地以諾曼地著稱(因北方人(Northmen)著稱),居民被稱為諾曼人。

  865年,一支丹麥大軍侵略了英格蘭島,並持續佔領了英格蘭島的大部份土地達兩世紀之久。1066年之前最後一個英國國王是卡那特,他同時統治丹麥和挪威。871年,另一支強大的艦隊航入塞納河以攻擊巴黎。他們圍攻巴黎城兩年之久,直到被大量現金和允許不受阻擋的略奪法國西部等條件買通為止。

  911年,法國國王命諾曼地的維京首領為公爵,以酬賞其改信基督教和停止侵襲行為。從諾曼地公國產出許多知名的戰士,包括1066年征服英國的威廉一世,1060年和1091年從阿拉伯人手裡佔領西西里島的羅勃.吉斯卡及其家族,和耶路撒冷十字軍王國國王鮑爾溫一世。

  經濟 北歐人主要以獨立的農田為生。他們在短暫農耕季節之外靠狩獵和打漁補充所需。因現實需要,他們都是工匠,特別精於木工和造船。他們和南方及東方交易木頭,毛皮,琥珀和漁產品。貿易的過程漸漸讓他們發覺可以果斷的用戰士來佔領更豐饒的土地。

  宗教 維京人是異教徒,但漸漸改信基督教。阿佛烈大帝將改信基督教列為和在英格蘭島上丹麥人的訂約條件。諾曼地的羅洛改信基督教後成為諾曼地公爵。傳教士最後抵達了維京人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故鄉。

  政體 如同其他日耳曼部族,維京人是戰士為主的貴族體制。然而在發動侵襲時,船上的水手的地位通常是平等的。船上的工作是由技巧來分配。重要決策基於投票而定。這些原則部份延伸到他們的殖民地上。冰島據稱是歐洲最早的民主體制,可以回溯到930年稱為愛爾靈的立法機構之組成。

  軍事 維京侵略者以戰斧、闊劍和匕首作戰。他們穿戴鐵盔,但並未附有現代藝術作品中流傳的牛角。在侵襲行動時,他們會奮力虜獲馬匹,在有組織的反擊建立之前,深入侵襲內陸。維京大艇的機動性使得他們能夠侵襲任何沿岸地區,也可以沿河深入。

  維京人的軍備中特別令人不安的一面是狂戰士。戰士偶爾會令自己陷入半裸、覆以梭織短巾狂暴如惡魔的戰鬥方式。Berzerk(狂暴化)來自bare-chested(裸胸)一詞。

  在法國的殖民地使諾曼人接觸到騎馬戰法,他們很快的就適應了。諾曼騎士於征服英國,西西里島和聖地時極有助益。

  衰亡 維京人侵略止於十世紀末。丹麥,瑞典,挪威都變成了王國,他們大部份的精力致力於經營所有的領土。基督教的傳佈也削弱了逐漸消失的古異教徒戰士價值觀。北歐文化也被他們所侵略之地的文化所吸收。英格蘭島的征服佔領者變成了英國人,諾曼人變成法蘭克人,魯斯人變成俄羅斯人。

  文化遺產 (頁首) 一般相信維京人創立了歐洲第一個議會,英式陪審團體系,極可能包括最初的小說。(根據他們口耳相傳的傳說)

俄羅斯之名乃由芬蘭語中「瑞典人 (Rus)」而來,用來形容九世紀佔領基輔的維京人。

維京人侵略加強了封建制度,特別在法國和德國,而損傷了中央的權力。一般民眾轉而投靠地方貴族以求在侵略中自保,而這是在遠方的國王無能為力的。貴族建造了一般民眾可以安全撤退的城堡,而開始了城堡時代。查理曼的法蘭克帝國和其對歐洲復興的承諾在維京人侵略的重擊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