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TERSWEET
經史期末報告
經三甲 蕭孟妮
經三甲 王信偉
經三甲 張儀臻
咖啡樹究竟在什麼時候、被誰發現已經不可考,但最著名的傳說是西元5、6世紀左右,有個衣索比亞的牧羊童卡狄(Kaldi)發現自己的羊吃了紅色的果實之後,開始興奮地跳起舞來,他自己也試吃了之後,也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從此紅果實的效用威名遠播,成為衣索比亞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一開始的咖啡果實是嚼碎食用,後來將樹葉果實和水一起煮,成為清淡的飲料。
之後咖啡傳入隔著紅海的葉門,可能跟衣索匹亞在6世紀曾統治葉門有關,為了滿足駐葉門的官兵需要而栽種咖啡樹,從此阿拉伯人愛上這種提神飲料,被稱為qahwa,今天咖啡的音源自於此。咖啡最初功用是使回教信徒午夜祈禱時不會打瞌睡,沒多久就擺脫宗教跟醫藥的範疇,成為民眾享樂的飲料,市民湧向咖啡館。15世紀結束前咖啡已由回教朝聖者傳播到波斯、埃及、土耳其、北非等可蘭經的世界,成為最賺錢的商品。但咖啡也不是一帆風順地傳播,16世紀阿拉伯世界就曾下令關閉咖啡館甚至處死喝咖啡的人,原因是咖啡館是不正當行業跟反動言論的源頭,然而禁令擋不住潮流,很多人還是拼死喝咖啡,除了咖啡令人上癮,更重要的是咖啡使人思緒敏銳,咖啡館也成為交流的場所,咖啡成為16世紀土耳其人生活必需品。
1536年土耳其鄂圖曼人攻佔葉門,開始了壟斷咖啡的時期,只輸出炒過或煮過的熟豆,這些由葉門摩卡港出口到歐洲的咖啡因而得名。後來1616年荷蘭人走私咖啡樹到阿姆斯特丹,又移植到印尼爪哇一帶,產量大增足以左右市場價格,從此爪哇咖啡跟摩卡咖啡分庭抗禮。而歐洲人也瘋狂愛上咖啡,甚至當許多神父們要求教宗下令禁喝回教徒的飲料時,叫黃嚐了一口說「哇塞,為何撒旦的飲料如此美味,讓我們賜咖啡一個聖名,讓它成為基督教的飲料」咖啡逐漸世俗化,隨著義大利、法國、維也納、德國、英國、美國逐漸延燒,情形如同阿拉伯世界一樣,咖啡成為大眾飲料,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福爾泰、盧梭、富蘭克林、貝多芬等都成為咖啡癮君子,咖啡館甚至催化了法國大革命。雖然英國因為咖啡館不許女子進入造成英國婦女反彈、英王擔心泡咖啡館的人批評時政等種種因素改為迷戀茶飲料,但也因此當英王打算提高茶葉稅時,殖民美國的英國人轉向荷蘭走私茶葉,英國憤而向波士頓、紐約傾銷茶葉,波士頓人因此暴動將英國茶業倒入港內,被稱為茶黨暴動,並促使美國脫離英國,此後美國人以拒喝茶葉改喝咖啡展現愛國情操,且跟茶葉相比,美國更靠近咖啡產地,低價格使美國人胃口大增,即使全球咖啡供應量逐年增加,但美國似乎再多咖啡也喝的完,19世紀末全球近半的咖啡都喝進美國人的肚子裡。近年來隨著亞洲國家向西方取經,連鎖咖啡館在台灣也一家家開張,如今已打入民眾的生活,連速食店跟便利商店都賣起咖啡,咖啡成為僅在石油之下的第二大貿易商品,更可以像黃金一樣被當成期貨買賣,更曾經被當成國際談判的籌碼,巴西以咖啡價格低廉將促使咖啡農轉為種植海洛因等較有利可圖的違禁作物,將不利於反毒工作為理由,要求美國以較高的價錢購買巴西生產過量的咖啡豆,這一顆由人類搖籃衣索匹亞來的小小豆子,在這一千多年間給予這個世界大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還將持續下去,這也是我們這組為什麼對咖啡有興趣,拿他當報告主題的原因。
咖啡一開始是由宗教醫藥的用途轉為提神飲料,而其實各地都有自己的精神刺激性植物所提煉的產品,照理說咖啡的替代性應該是很大的,但它卻越來越風行,甚至在禁止飲用的情形下仍然有許多人想盡辦法要喝咖啡,似乎咖啡的替代彈性是相當小的。但是咖啡供給自從脫離土耳其人壟斷的時期後,由荷蘭人開始大量種植,咖啡轉賣的高利潤,吸引了法、德等國加入生產,後來又引進了拉丁美洲、越南等地,咖啡產量大增,但是這個世界的咖啡杯似乎永遠填不滿,在供給量和需求量的賽跑當中,雖然咖啡豆也會在咖啡產國沒有節制的鼓勵栽種下,在某幾年產量過剩,但需求量經常保持領先,接下來我想談一下需求量之所以大增的原因
首先是飲用階層的下降,像茶、咖啡、糖、巧克力等物品剛開始都被當作奢侈品與藥品,是貴族或身分地位較高者在享用的,慢慢的階層較低的人民會模仿階層較高者的行為,並使用跟高身分者相同的嗜好品,藉此來取得讓他人覺得自己較為高尚的感覺。咖啡也是如此,而且開始大量生產後,取得的價格不再那麼昂貴,使用階層也由律師、醫生等較高知識份子更加普及到廚師、女僕等種種職業
其次是利潤推動的需求,歐洲剛開始風行咖啡的時候,從摩卡轉賣到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價差甚至有2倍的價差,看上了咖啡的豐厚利益,歐洲各國逐漸加入,並有計畫地在殖民地生產,咖啡成為國際間的經濟作物,而當這些殖民地脫離殖民統治之後,他們嘗到了原本被殖民者剝奪的咖啡利益,咖啡成為支持國內經濟、有能力促進國家發展的動力來源,這些產國更有意願去種植咖啡,隋著咖啡供給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取得,需求量也跟隨著咖啡普及程度的腳步越來越大。
接著是口味跟副作用,跟其他精神刺激藥物相比,咖啡因雖然可能有心悸、顫抖等症狀,但跟其他甚至可能造成幻覺或攻擊傾向的刺激物相比,副作用低很多,以都能造成興奮的情緒來說,在咖啡館高談闊論應該比在很多人喝到醉醺醺的酒館高談闊論安全很多。且咖啡和其他刺激性藥物一樣有耐受性,讓人上癮,使用量會越來越大。同時咖啡的口味較容易被接受,或者說被殖民者給接受了,因此咖啡被殖民者給帶到其他地方去,增加了他的能見度,檳榔在台灣有很多人吃,但似乎沒有走出本土國,事實上在倫敦的孟加拉社區也有很多人嚼檳榔,也許將來檳榔有機會走向國際舞台,不無可能。
其他的因素就很多,例如文化象徵或是國際情勢,以剛剛提過的美國為例,茶葉在1770年代是英國課稅跟暴政的象徵,咖啡變成了愛國飲料,甚至國會推廣,美國士兵也曾以酗咖啡來炫耀自己比其他人更厲害,在西部的牛仔們也愛喝又濃又燙的黑咖啡,但政治抗爭的時期並沒有太長,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美國因為地理位置,鄰近加勒比海跟拉丁美洲的咖啡出產地,而這些產地又大量輸出由奴隸或農工種植的咖啡,另外咖啡關稅又低,有時咖啡根本不課關稅,到了20世紀美國各地咖啡價格依然低廉,簡餐附贈咖啡當作餐後飲料,許多展覽會或活動,甚至供應免費的咖啡,1970年代美國人平均花半分鐘勞力就可以賺到一杯現煮的咖啡,比喝咖啡的時間還短。
可以說如果一種精神性刺激藥物可以廣泛的取得,價格又低廉,配合促銷,就會受到民眾的喜愛,同時民眾如果依賴上這個藥物,那他的風行程度就更可怕了。
咖啡出口國
全球
目前全球咖啡年產超過一億袋(每袋60公斤),咖啡產品消費額更高達八百億美元,除了巴西哥倫比亞印尼之外,非洲、阿拉伯,約佔2成,其餘1成分布於亞洲各國。全球有六十多個國家出產咖啡,種樹農夫、採豆工人等靠咖啡養活家庭約二千萬人,咖啡豆是全球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商品
巴西
巴西係世界最大咖啡產國,19世紀20年代以後,巴西的咖啡取代了蔗糖和黃金,成為巴西經濟的“王牌產品”。二次大戰以後,巴西農業逐漸不再依賴少數單一作物,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農業
巴西咖啡豆年產量超過3000萬袋(每袋60公斤),咖啡專家對他們的豆評價不高,被認為是過於單調,苦、酸及香味不夠的咖啡豆,不被列入精品咖啡產地的名單中。
120幾年來,因為巴西嘗試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加產量,卻進而影響了品質,巴西豆每磅平均價比哥倫比亞低了兩成,雖然薄利多銷但仍然是有利可圖。1998年越南豆低價傾銷,巴西政府在壓力下,決定提升品質,進軍歐美高檔市場,以拉高售價增加農民收入。
哥倫比亞
長期以來,哥倫比亞受到西班牙殖民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掠奪,經濟以農業為主,發展較畸型,經濟水平低落。咖啡是國家的傳統產品和經濟支柱。哥倫比亞美年咖啡產量約為1200萬袋,是世界上優質咖啡最大的生產國。國家極度寶錄咖啡甚是所以進入該國的車輛都需消毒,以免帶來疾病損害了咖啡樹。
由於哥倫比亞擁有氣候溫和及空氣潮濕等的優越地理與氣候條件,才能使得哥倫比亞的咖啡獲得如此的好評。又哥倫比亞與巴西不同不必擔心霜害的問題,使其咖啡可以全年都是收穫的季節,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咖啡出產。
印尼
咖啡為印尼第二大出口產品。印尼居於赤道兩側,屬於熱帶雨林型氣候,且地質是肥沃的火山灰層,加上高溫潮濕雨量充沛,使得咖啡豆產量豐富,其出口量高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巴西及哥倫比亞。
印尼之咖啡每年產量約40至50萬噸,出口量平均每年約達35萬噸、出口金額約五億美金,是印尼重要外匯收入之一。1997年前有一段長時間乾旱使得產量減少,自1998年開始拜充沛雨量及良好之氣候使得咖啡農大量的生產咖啡,再加上印尼盾的貶值,印尼咖啡得以大量外銷。
自1999年起咖啡之外銷金額並未隨著出口量增加而增多,其主要原因為世界咖啡之產量過剩,為此咖啡出口國家協會ACEC(Association of Coffee Exporting Countries) 於2000年底達成協議,各會員國須保留該國咖啡之總產量20%不得輸出,以抬高咖啡之價格,但是越南不顧該協議大量傾銷其咖啡,其咖啡出口量甚至超越印尼成為世界第三。
宏都拉斯 瓜地馬拉
中美洲各國因為政府積極的輔導所以咖啡產量成長相當快速,尤以瓜地馬拉及宏都拉斯咖啡出口成長最為快速。瓜國咖啡出口量約490萬袋,宏都拉斯為420萬袋,兩國合計佔了中美洲咖啡出口量的七成之多。
表1 中美洲五國咖啡出口總值統計表
2005/2006年產期 2006/2007年產期
出口值(千美元) 百分比(%) 出口量(千美元) 百分比(%)
瓜地馬拉 413,977 28.94 557,152 34.05
宏都拉斯 402,163 28.12 469,923 28.72
哥斯大黎加 221,803 15.51 247,060 15.10
尼加拉瓜 197,699 13.82 177,628 10.86
薩爾瓦多 185,295 12.95 169,434 10.35
巴拿馬 9,438 0.66 15,172 0.93
總計 1,430,375 100.00 1,636,369 100.00
資料來源:宏國咖啡促進局
咖啡進口國
.已發展國家為主:咖啡只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種植,不過咖啡消耗大國卻是所謂的「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德國、日本及法國更是全球最大的咖啡入口國,它們總共入口了全球約一半的咖啡。美國現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進口國及消費國,其中超過六成是從巴西及哥倫比亞進口。除美國之外,歐洲各國成為咖啡的第二大買家。
.需求開始低於供給:已發展國家對咖啡的需求呆滯。以美國為例,在1970年,每個美國人平均消耗36加侖的咖啡,到了2000年,卻只消耗17加侖的咖啡(估計數字)(美國政府農業部/Davenport&Company)。跨國咖啡商遂紛紛開拓新市場,如東歐及中國等。
各國咖啡文化
美國
美國在建國初期時,咖啡屋就已相當普遍,該地區的咖啡消耗量甚至很快就超過咖啡主要生產國產量的總合,成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進口國。美國人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離不開咖啡。如此喝掉了世界咖啡生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國家。
法國
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像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連電視臺也驚動了,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大笑話。
義大利
義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強勁又充滿熱情!義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一般義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幾乎從早喝到晚,街上到處可見叫做BAR的咖啡小店。
土耳其
要說咖啡,不能不提中東(土耳其)咖啡,是因為無論從回教或是基督教立場說咖啡起源,它的故鄉都是在遙遠神秘的中東山上。經過十三到十五世紀,長達三百年的回教宗教界禁止角色,咖啡在十六世紀正式傳入土耳其,開始商業化,並且迅速傳至歐洲大陸。這種盛行於希臘、東歐、中東、北非等地的咖啡飲用法,一般人慣稱土耳其咖啡或阿拉伯咖啡。
維也納
咖啡是維也納人津津樂道、頗為自豪的一種東西。維也納人甚至把它和音樂、華爾滋相提並論,稱為"維也納三寶"。喝咖啡在維也納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咖啡館裡多麼擁擠,客人想待多久就可以待多久,這是維也納咖啡館百年不變的傳統。維也納人喜歡甜食,他們多喜歡在點上一杯咖啡的同時,再添一塊精緻的甜點。
日本
最初咖啡傳到日本是元祿年間的長崎出島。而人們正式接受是從明治時代開始。真正的普及是從明治中期開始。在大正時代咖啡的愛好者確實增加很多,進入昭和時代更受大眾的喜愛,第二次世界大戰卻因咖啡乃"敵國飲料"而停止輸入。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咖啡一時銷聲匿跡。目前日本咖啡市場的情況競爭相當激烈。包括沏茶店與家庭普通咖啡與即溶咖啡,家庭咖啡與辦公室咖啡,各種罐裝咖啡,加上好客咖啡,美味咖啡等。特別是進入平成時代更加道地的咖啡需求也隨之增加了。
香港
在香港,新興咖啡店如雨後春筍。飲咖啡,已成為不少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1997年,香港人共飲用了245萬公升的包裝咖啡,相當於港幣4,410萬元。乃至2001年,香港咖啡的消耗量增加至315萬公升,相當於港幣5,760萬元。在這五年間,包裝咖啡消耗量上升了28%,花費的金額亦上升了30%。
Bitter part 被壓榨的小農
全球咖啡豆的價格波動,但為什麼咖啡的零售價格沒有波動?星巴克及罐裝咖啡也沒有跟著波動?
咖啡利潤分布
咖啡豆從被摘下來,到成為消費者手上的香濃咖啡,期間可以轉手150 次,它的利潤是如何分布的呢?
項目 佔零售價比例
咖啡農把咖啡漿果賣予採購商 0.50%
出口商買入咖啡生豆 (以烏干達一般品質計) 0.90%
咖啡生豆出口價 1.70%
咖啡生豆入口價 1.90%
咖啡焙炒工場買入價 (已調整重量損失) 6%
英國即溶咖啡零售價 100%
咖啡農只能分得0.5%,即使是國內採購商、加工商及出口商,也只能分到零售價的1至2%。大部分的利潤都跑到焙炒商、零售商的口袋裡。
咖啡價格的制定 期貨市場的運作
咖啡主要交易方式有三種:
1. ON-SPOT( 倉庫現貨 )
主要指的是咖啡已有現貨,並放至於倉庫中可以隨時出貨。
2. Shipment ( 出口現貨 )
主要指的是咖啡將要由咖啡生產國在特定的時間內出貨。
3. Future Market ( 期貨市場 )
主要指的是尚未收成或處理時咖啡,以期貨的方式先行訂購。在採收及處理後,再由咖啡生產國出貨。
咖啡的價格,早在它還未種出時,就在紐約、倫敦的咖啡交易所裡被釐定了。咖啡的交易所是一個期貨市場,買賣的是咖啡的合約。C-Market 指的是咖啡每磅的期貨市場價。C-Market的定義為一個具有買方及賣方約束力的合約。賣方在採收及處理後的一個特定時間,由咖啡生產國出口 37,500 磅 (250 袋 ) 咖啡給買家,並同意買家以市場公定的期貨價格收購咖啡。
訂定買賣合約時,交易者只需要支付合約總值的一小部分。在合約履行之前,咖啡合約可以被不斷的買賣。在買賣當中,咖啡的價格就被決定了。
咖啡價格會以 C-Market 期貨價為一個基準,再依照咖啡的產地及品質而作調整。咖啡的出貨時間通常在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及十二月。
商人預測未來咖啡豆的價格走勢,然後作出咖啡豆的訂價和交易。
如此一來,掌握市場資訊,例如交易情況、未來天氣預測,便會成為期貨市場的贏家,相反,缺乏資訊的自然就成了輸家。
小農的角色
1. 小農對全球咖啡市場並不認識,也很難接觸到不論是咖啡的最新價格,還是種植咖啡的最新科技。
2. 咖啡不能存放過久的特質也使得農民急於把手上的咖啡賣出。有些農民為了支付債務和生活支出,就算買家的出價低於成本,小農仍然急於把咖啡豆買出,使買家完全控制了咖啡的定價。
跨國咖啡企業的角色營運情況
在咖啡市場中,焙炒商多為跨國運作。雀巢和卡夫,莎莉SaraLee、寶潔P&G,以及德國的某家焙炒商,五大咖啡焙炒商總共購入了全球約一半的咖啡豆,並控制了咖啡市場的三分之二。
它們的市場佔有率極高,掌握了豐富的市場資訊,它們的一舉一動對市場來說,可謂影響相當重大。舉例:1997年,跨國公司如雀巢等開始從越南採購咖啡,迫使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傳統供應者不得不降低價格。結果,在咖啡價格急跌下,跨國公司不但不會虧本,更能獲取盈利。
為甚麼小農不改種其他作物?
• 咖啡樹要種植五至六年才有咖啡收成。對於資金有限的小農來說,如要改種另一種農作物,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還要冒市場風險,更要放棄已栽種的咖啡樹。這些投資、風險與損失是大多數小農都沒有能力承受的。
• 農產品價格很難維持不變,小農很難找到一種能夠獲利,又適合當地天氣的農作物去栽種。
• 工業國家對不少農產品都設有關稅和遞增關稅,轉種其他種的產品出口變的困難重重。
有些發展中國家劃出更多土地讓農民種植咖啡,小農亦種植多一點咖啡以作彌補,結果導致咖啡豆的產量又再上升,售價下降更多,掉進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形成高負債貧窮國家
1996年開始,世界銀行推出一項協助高負債貧窮國家的措施,所謂高負債貧窮國家即外債高達國家出口淨值的一倍半。根據這個定義,全球有42個國家被界定為高負債貧窮國家。不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高負債貧窮國家都極依賴出口咖啡,賺取外匯。
咖啡出口國的外債:
國家 負債程度(註) 外債總額
(億港元) 外債對國民總收入的比率 外債對國家
出口比率 還款額對國民
總收入的比率 還款額國家
出口比率
巴西 嚴重 18,512.50 39% 323% 11% 90.70%
越南 低度 994.30 36% 64% 4.20% 7.50%
哥倫比亞 中等 2,651.40 42% 185% 6.60% 28.60%
印尼 嚴重 11,032.00 95% 182% 13.20% 25.30%
註:負債程度按世界銀行定義分為三級,第一級為嚴重,指負債對國民總收入超過80%或對出口超過220%;第二級為中等,指負債對國民總收入超過48%或對出口超過132%;第三級為低度,指負債程度低於中等負債水平。
解決辦法 甚麼是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 在交易過程中,讓農民得到合理和穩定的回報,足以支付種植成本和基本生活開支 。
• 提倡可持續的生產種植模式,讓環境受到保護,減少水土流失和災害等情況發生。
一些公平貿易方式
• 農民經營合作社,價格以支付生產成本及維持基本生活的價格為基礎。
• 農民與外國買家建立直接聯繫,更有力地影響商品價格。
• 買家預先支付一筆款項,並簽訂一份較長期的購買合約,以保障咖啡農。
• 利用不損環境的種植方法,確保土地的土質得以維持。
• 以部分利潤回饋社會,例如興建學校、安全飲用水設施等。
公平貿易的限制
• 價格難有下調空間:公平貿易以高於國際市價的價格收購咖啡,零售價格缺乏下調空間,難以透過低價招攬顧客。
• 市場覆蓋有限:主辦這類計劃的往往是非營利組織,計劃規模往往較小,較難在市面找到公平貿易產品 。
參考資料:
〈咖啡的故事〉Claudia Roden(台北 聯經,1998)
〈上癮五百年〉Courtwright,David T(台北 立緒文化,2001)
〈咖啡萬歲〉Mark Pendergrast(台北 聯經,2000)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
http://www.mihk.hk